当前位置:中国广告人网站--->媒介宝库栏目--->媒体经营-->详细内容
把读者体验当作一种工作方法
作者:奚斌锋 日期:2008-11-18 字体:[大] [中] [小]
-
2002年《品位》杂志筹备创刊时,我们把“体验经济”奉为我们推广的尚方宝剑。在杂志创刊之前的理事单位推广书,就把“体验”作为定位的根本。
体验经济主要解释了这样一种经济现象:为什么百威啤酒在超市卖3块,在五星级酒店卖50。体验经济产业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:消费者愿意为这种体验付费。
转眼间,时间已经过去了5年。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,体验经济,体验这个词语已经深入人心,深入到各行各业的营销实践中。如果在2002年,还只有迪斯尼算真正的体验经济,而到如今,地产、汽车、餐饮娱乐等,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体验经济这个队伍。
举一个例子,最近西安新开了一家饭馆,好像叫风波庄,大概是因为人在江湖,江湖险恶的缘故。进去吃饭,叫服务员服务生之类,没人理。谁过来和顾客打招呼?小二!要菜谱菜单,没有!有的是本庄推荐!饭馆尽现江湖门派,峨眉山,武当山,少林寺等等。
这是体验经济在餐饮娱乐业的一个缩影。还有焦叶之类。
不管顾客愿不愿意为这种体验额外掏钱买单,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,这种体验的渗透为销售助力不少。
本来武侠就是成人的童话,大家愿意在一个短暂的封闭武林社会过一把瘾。
回到《品位》杂志本身,虽然体验这个词已经把我们围了,也做了很大的进步。但我感觉,还没有做到应有的地步。
目前我们面临着三重挑战,这是非体验的因素。
一是人的因素。我们没有强的新人补充进团队,而另一方面,老的员工又不断流失。当然,原因是各种各样的,不一定就是公司的过失,但结果和现实是我们的队伍越来越精干。
二是推广的因素,因为人的问题,我们在餐饮上的服务,对世纪金花的服务得不到落实执行。
三是08年杂志准备真正做成月刊,全年出12期,制作的周期缩短,编辑设计的力量还能否跟得上?
这三个原因都是非体验因素的,但却加深了我们对整个问题的担忧!人的问题解决不了,难到我们就坐以待毙?!所以刺激我们换一种方式解决,换一个思路。
怎么换?
就是换一种观念,换一种方式!
在当今社会,用户体验越来越成为终端销售追求的一种境界。在IT,在通讯,在网络,已经形成一套科学的用户体验操作办法和监控手段。用户体验直接决定了用户的购买人群和程度。在餐饮,在百货,在娱乐,在地产家居,也在持续的通过一系列的体验环节加大和竞争产品的差异化,虽然没有直接转化成额外付费。这句话叫做,通过不相关的细节体验来打造相关的品牌建设。
阅读也是一种体验。
这是作为杂志的制作人我们也经常说的话。
但怎样把它引入《品位》杂志的制作,怎样给读者营造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?正是我们要思考和总结的。
也不能说,我们在编辑制作杂志的过程中,压根没有考虑读者的感受,恰恰相反,我们相信每一个编辑设计都在时时刻刻对照读者的反应。
问题就出来了,我们内心比照的读者到底是谁?是规模的?还是个体的?是模糊的?还是个性的?
这只是一个基础问题。
进一步的问题是,我们内心比照的读者就是我们的忠实读者吗?
请注意,我用的是“忠实读者”,而不是“目标读者”!目标读者,是我们做这个杂志是给这群人看的;忠实读者就是经常深度阅读我们杂志的人。我个人相信,这两个人群不是同一层次的人。
这一点务必请各位深思。
我们想去讨好的人,他们并不买帐,不看杂志,不深度阅读。这样我们的功夫岂不是白费了,有点心疼。而另一方面,紧跟着我们的人,我们却不去理他。难道他们不代表生产力?不是我们的财神?恰恰是这些人占据着我们拿到广告的关键位置。
这个问题不是说我们应该把目标人群定位调整一下,向忠实读者看齐。如果这样,那这个媒体也就每况愈下了。
这是媒体制作的一个普遍现象。就跟射击一样,瞄准的是一个高度,射中的却是较低的一个高度。这又是一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异曲同工的绝妙范本。
对于《品位》而言,就是拿谁做榜样,拿谁做例子的问题。拿谁做榜样是向目标人群看齐,拿谁做例子是考虑忠实读者的阅读利益。有钱的捧个钱场,有人的捧个人场。这是榜样和例子的自然分工。各得其所,更得其所。
前面,我们争议的沃尔沃车主主题拍摄的事情,上面就是答案。
这是目标读者和忠实读者的落差问题。
和射击的道理一样,想要击中远方一个目标,准星是不是应该抬高一点。
这点大家爱听,真正地击中高端吗。
但现实地矛盾在于,整体制作队伍达不到高端地层次,不占有给高端服务能力和素质。编辑本人没吃过鲍鱼,怎么能浓墨重彩地生花妙笔,怎么能不说外行话,而是敲到点子上。同类地例子很多,例如高尔夫,五星级酒店,别墅。
大多数的都本着“没吃过猪肉,还没见过猪跑”的思想自慰着,努力着。于是,通常的一个做法,“当”!当网站的,当其他杂志的。互联网确实好啊,提供了一个信息共享的好平台。这是古人经典话语的时代演绎,“天下文章一大套,就看你套得妙不妙”。如果没有互联网,在古代,要写吃鲍鱼的感言恐怕就没现在这么容易了。
对于《品位》杂志,怎么在当下人力匮乏能力不高的情况下出高端精品?这个问题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。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的时间。一方面是人员的持续流失,一方面短时间又不能补上新人,怎么办?头痛医头,脚疼医脚,可能可行但是等不及了!而且杂志的制作队伍不可能会无限的扩大,这也与理不容。在这种重压下,沉淀了很长时间。看似是一个人力缺乏的短期问题,其实是一个事关战略的长期根本问题!如果沿用目前的工作套路,即使人员够了也不一定能解决制作层次的问题。所以首要的做法是从观念,从方式上下功夫。所以我们又找了个尚方宝剑,把“体验”重新拉出来。
这次和创刊时把“体验”奉为圭皋不同的是,我们真正要把体验当作我们的一个工作方法,而不是目标或者顶礼膜拜的对象。就像网上百度一样。
大家可能又要笑了,我中“儒”毒(不是蠕虫病毒)太深了,死板的坚守“师出有名”。“体验经济”这是一例,最近又给雄狮提了“关系营销”的帽子,现在帽子还在边上放着,哈哈。
具体工作内容其实很简单,一句话可以概括:
尽量让读者现身说法!
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。
我们让读者现身说法至少可以完成两点使命:
1、说得内容够专业,够高度,够可信。比如志诚酒店王有谈冰鲍,宋凯华谈佛跳墙。
2、图文并茂,还带说者本人的照片、单位、职务,可以带动一圈说者周围的人的关注。即使说者本人的名头不响。评三论四,有评论就有生气,有生气就有关注,有关注就有影响力,有影响力就是品牌。
人各有所好,靠一个主题,一个策划扫倒所有目标人群的想法是不现实的。我们关注的是声音,而不是声音传出来的内容。
另外一点站在人文的角度而言,我给大家一点启示。
就是功利感不要太强。
文人才子都有这种倾向,自己的文字,自己的观点敝帚自珍。这点无可厚非。但是站在《品位》的立场,站在当今媒体制作趋势的立场,这一点不要太过于发挥为好。
媒体都是一个平台,这是二十一世纪的观点。《品位》也是一个平台,针对区域那高端人群的平台。编辑及所有制作团队都是搭台子的,而不是唱戏的主角,在《品位》这个台子上唱戏的是高端读者!这和五四时期的杂志是不一样的,我们不卖思想,不传达革命口号,不号召国民跟随。相反,我们卖的是眼光,选择的眼光,当我们发现有一股时尚的消费潮流或者有品位的话题悄然而起时候,我们把他扩而大之,堂而皇之。我们一般不自说自画,请哪个主角,演哪个戏,这就是我们的本事。而且,我们说话,就要有观点,有观点,就要伤害一批人,何苦呢?对不?
如果我们的制作团队甘居人后,搭台唱戏,处处为读者着想,竭尽思虑地营造一些读者感觉亲近的点,大度地让读者说他想说的话,把“读者体验”融入到我们的工作血液中,《品位》的事情就成了。我们的读者就是我们的客户,读者满意了,客户更加满意!
在销售上,也有个“用户体验”思想。让客户在我们的销售推广中也有一种完美的体验,这是销售上要下的功夫。
如果做到了客户就是杂志的忠实读者和义务宣传员,我们还会担心广告的销售吗?
所以销售的效果不是我们主动告知让客户知道了什么东西,而是客户接收了什么东西。
如果客户觉得《品位》就是比《华讯》,客户会不选择我们吗?
如果客户就是觉得《品位》比《华讯》高端,有档次,客户难道不会给我们掏更高的价钱吗?
所以客户的体验包含了读者的体验。除过读者的体验以外,客户还关心的是发行的体验、眼看为实的发行体验?
这使我们有必要包装整个发行队伍!
然后从发行中直接感受到杂志的档次。
对于杂志的广告销售人员来讲,要实现体验思想的贯彻,就要尽量动员客户参与到杂志的制作中来,参与到杂志的线下活动中来。
站在公司的立场,我们也准备了大量的推广工具和互动渠道,用丰富的信息包围客户,积极地影响客户的判断,帮助广告销售人员拿下客户。
所以最大地销售战果和最佳地销售方式是彼此融入,客户参与到杂志地制作中,AE参与到客户的销售中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双赢互利,共同提升。我们希望与世纪金花,与几个杂志长期的合作伙伴达成这种战略联盟。这样,《品位》这碗饭才吃得更香!
还有一个补充的问题,就是参照物的范围和数量的问题。
前面说过,编辑要站在读者的立场处理工作,这个读者最好是形象的个体的,这样才能参照得准。模糊的一个群体形象无法掌握。所以在编辑环节,最好有一个明确的名誉顾问队伍来具象这个目标人群队伍。统计学的概念表明,13个样本调查的结果,和500个样本调查的结果基本一样。所以,我们最好把100万目标人群的队伍形象成15-20人的队伍,方便处置。把复杂问题简单化,简单问题流程化,这也是我们再一直贯彻工作思路。
同样,在销售上的二八法则大家都知道。20%的客户贡献80%的利润,所以我们也应该把这20%划出来并优先照顾。也要划一个圈,有名有姓,非常具体,处理起来也简便了。
对客户而言,我们当然愿意无所遗漏的照顾到,但精力有限。成长到今天,我们最大的认知就是我们并不是天才,所以要抛掉关于天才的妄想,踏踏实实办事,由于不是天才,所以我们要比一般人再努力一些,才能取得天才的成绩。
最后这一句就算给大家的赠语,希望我们每个人在平凡的人生中创造出天才的成就!
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叶生人。97年工科毕业,一个半学位,MBA在读。99年跳出国企,迈入广告传播行业。02年主创了一本DM杂志,酸甜苦辣,非常带劲。04年这山看着哪山高转战华商报旗下的DM。次年费心思量选择了校园渠道,合作开发。06年自己单干,继续校园渠道的营销策划传播。现回到02年主创的《品位》旗下,打造创新盈利模式“品位俱乐部”。还在持续折腾之中。这些年团结了一批优秀的平台资源,专注于细分人群互动营销,希望能有所贡献。